好人才,先找進來再說
- 台灣人力資本股份有限公司
- 2024年5月2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2月4日
台灣人力資本(股)公司 執行長 晉麗明
企業招募人才像打仗一樣;我認識的HR主管及招募人員,大家為了搶奪人才疲於奔命;凌晨、假日狂發短訊、連絡人選是家常便飯,遇有優秀人才更是緊迫盯人、加碼搶人。
好人才愈來愈稀缺;經營者、企業用人主管與HR,大家都挖空心思,尋找解決之道,如何才能有效引進關鍵人才?以下幾個觀念與做法,與大家分享!
好人才,先找進來再說
Google的招募策略是,看到高手就先找進來,因為人才會提出組織的方向,並且根據規劃的藍圖,發展所需的團隊;Google拋開學歷、科系、經歷等傳統衡量人才的框架;甚至網羅大學沒畢業就勇闖江湖的各路英雄好漢;由於高手雲集,所以Google成為頂尖的創新企業。
招募人才與經濟景氣脫勾
2009年,台灣受華爾街金融風暴衝擊,科技產業受創嚴重,那年春天在百業蕭條中,台積電委託104獵才團隊招募300位工程師,有媒體好奇提問:「台積電大舉招募人員,是否代表景氣即將回溫」,媒體得到的回覆是:「台積電不論景氣榮枯,每年都會持續網羅優秀工程師進入組織」。
找好手,唯一不需考慮的就是薪酬
IC設計大廠聯發科,董事長蔡明介強調做3C產品,也用3C對待員工;Compensation(報酬):給人才最高的待遇、Care(照顧):致力員工福利與訓練、Challenge(挑戰):讓員工挑戰頂尖技術。
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說:「低薪找不到好人才」,在全球瘋搶人才的趨勢下,值得企業省思!。
揭示明確的工作挑戰
在招聘廣告內容及面談人選時,明確揭示負責的產品、營收目標及欲攻略的市場與進度要求;就像比武擂台一樣;目標明確,祭出優渥的薪酬,不怕沒有「過五關、斬六將」的高手現身;「講清楚、說明白」,降低認知差距、尋求共識,是招募面談最重要的目的;也是成功找「對」人才的有效方法。
招募速度,決定人才意願
好人才,手上不缺的就是offer letter,只要是含金量高的人選,通常在轉換工作時,會有三家以上的企業發出聘書,人才基於自己的志趣與發展,同時考量企業的回應速度與誠意,而做出任職的決定;因此,搶人才就是一場速度的競賽;企業主及HR面對人才搶奪戰,必須繃緊神經,分秒必爭,才能爭取好人才。
給舞台,而非一份工作
好人才要什麼,舞台重於一切,許多投入外商企業的台灣工程師,不見得是為了掙高薪,而是把握機會看一看「全球的市場」、培養「國際視野」。
特斯拉經營者馬斯克不見得能給予人才優渥的薪水;許多優秀人才願意跟著他,是因為這位創業30年,每週工作84小時的「工作狂魔」,有著改變世界的宏偉理想,並且義無反顧的勇敢追夢、挑戰極限!
建立接納人才的企業文化
適度的人才流動,有助活絡組織,然而許多企業卻無法建立孕育人才的環境與文化,老人欺壓新人、派系排擠、資深員工老大心態、劣幣逐良幣等現象屢見不鮮;甚至有員工集體對抗新任主管的情事,這些都是人才無法融入組織的原因。
老闆最重要的工作是經營人才
馬雲感歎台灣的企業經營者,太有使命感,所以高齡花甲,還親力親為、事必躬親、把管理與發展的重擔壓在自己的肩上;學學卡內基,他的墓碑上刻了一段話:「知道選用比自己能力更強者,來為他工作的人,安息在此。」
傑克•威爾許說:「人對了,事就對了」,他花70%的時間在找「對的人」。
布下天羅地網-多管齊下找高手
招募人才的管道十分多元、網路刊登職缺、獵才招聘、員工介紹、社群連結、校園招募、產學合作,甚至外籍實習生等都有不同的效益,建議企業HR盤點人力的短、中、長期需求,制訂有效的招募策略,並善用多元管道,才能有效引進人才。